重要公告
特別關注
媒體關注
售后服務
救命藥短缺、告急,“一藥難求”的現象,明顯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。
救命藥之所以缺失和告急,離不開市場趨利的基本沖動影響。用量少,還利潤低,藥企自然不愿意生產,至于患者買不到藥,“只好等死”,又“關我藥企什么事”呢?
這也是市場機制的不講道德、盲目與失靈之處。那么,依據我們實行的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來衡量,對這種救命藥短缺的情況,該如何應對呢?無非兩種思維:一是放開價格,讓其完全市場化;二是國家來為救命藥兜底,讓市場之外的看得見的“第三只手”來進行調節。
其中第一種情況,當下明顯是行不通的。因為價格調控的辦法本身無法“一招靈”,而且放開價格之后,難免出現天價,讓老百姓承受不起。這背離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最基本目標。
而第二種情況,即建立國家兜底制度,此前我們并非沒有。比如藥品儲備制度,其建立已經多年。但諸如魚精蛋白之類的藥品,為何卻一直沒有被納入儲備庫呢?
教育與醫療等,是國民基本生活保障項目,其不像大白菜,更不像衣服,可以完全進行市場化。因此,保持醫療公益性、充分化教育義務性,這是民眾之需求,也是國家存在、發展與壯大的根本。當然,保持醫療公益,并不等于完全不要,甚至拒絕市場。但最起碼,保障公立醫院,儲備救命藥、廉價藥等,是政府和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也因此,面對一再喊急的“救命藥”,理應建立與啟動國家兜底制度。由國家鼓勵生產,然后進行必要儲備,患者在需要時,到儲備庫中領取或平價購買。
上一主題:建湖縣大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取得豐碩成果
下一主題:“選擇性禁煙”未嘗不是尊重市場